客服服務熱線:

400-167-1811

文章詳情

信息系統集成技術與軟件開發策略

自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速度、普及率均超出人們想象。2019 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指出,2018 年全年我國新增網民數量達到 5663 萬,互聯網普及率已達 59.6%,到 2021 年,這一數字飛速提升至 73.0%,而基于當下我國的互聯網發展環境,現代企業實現信息系統集成,已經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以及數據安全性的必然技術趨勢,其能夠真正提升企業信息交流、信息反應能力,貫通企業信息管理階段的環境、時間、質量、服務、成本,企業的決策力以及經營能力將幾何式上升。

圖片

一、信息系統集成概述

所謂信息系統集成,即各類信息系統使用者需求作為導向,針對諸多技術、產品在合理選擇基礎上。通過資源的調配、接口的開發,將各種技術整合成可進一步解決客戶具體需求的集成方案,實現系統技術先進性、整體最優性、功能健全性、使用靈活性、發展可擴性目標。具體而言,對于信息系統集成的理解,可以簡化為,以計算機技術儲備作為基礎,并以可靠產品為工具實現系統化的開發,實現軟件、硬件資源的綜合。
信息系統集成,具體可劃分為數據、應用、環境三個維度的集成。首先,數據集成,表示集中管理自不同信息系統之中獲取的數據,從而減少數據的冗余度、提升數據一致性、準確性與完整性,并實現數據的高度共享,最終最大化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與優勢。應用集成,即在信息系統開發階段,將用戶的應用需求加以實現。環境集成下,則包含了系統運行的軟、硬件環境,對其進行集成,是分析如何基于現有客觀條件,為一系列應用系統組建一個可靠、穩定的環境實現多個系統的協同、穩定運行。

二、信息系統集成必要性與解決的問題

(一)信息系統集成的必要性
在信息系統集成必要性方面,首先,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我國信息化系統發展速度飛快,短短 20 余年時間,我國市面上已存在大量企業級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些針對不同業務、采用不同開發語言、不同核心技術的系統,對于運行環境有著千差萬別的要求。然而,當企業內同時存在多套系統,上述差異性便會為企業的系統管理、業務流程帶來難以克服的難題。而信息系統基礎,對各項系統的融合,將全面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業務管理水平。
其次,自計算機技術傳入國內發展至今,不論是硬件、軟件或是網絡系統均已經進入高度開放化時代,數據庫、硬件、軟件的抉擇都不再局限于少量商品,企業、用戶對于各類產品及技術的選擇已經體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大量企業因錯誤選擇產品,導致產品進入企業后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繼而淪落至荒廢,企業蒙受經濟資源、人力資源損失。而信息系統集成技術的發展,則能夠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產品開發、調整,以有效改變傳統功能指向,使其最大化滿足企業的業務要求。
此外,近年來,計算機硬件性能不斷提升,但價格已經趨于穩定,為社會企業、個體用戶的工作、娛樂、生活均帶來巨大便利,因此使用者對于信息化系統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市場中的一些系統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對信息系統集成技術的應用,可大幅度提升信息化系統個性化水平,滿足市場消費者面向個性化發展的趨勢。
(二)信息系統集成解決的問題
合理運用信息系統集成,可解決不同系統之間的跨語言、跨平臺、跨協議、跨操作系統以及跨版本的問題。
1. 跨語言
目前,世界范圍內存在多種編程語言,且不存在任何兩種語言能夠實現通用。采用信息系統集成技術,可解決跨語言問題,讓不同語言開發的系統在同一平臺下工作。
2. 跨平臺
目前,不同的軟件系統,會分布于不同平臺上加以運行,這些平臺包括PC計算機、筆記本、服務器、電視機程序、傳感器、報警器、智能手機等。信息系統集成技術能夠解決跨平臺問題,實現多平臺數據統一管理、顯示、計算。
3. 跨協議
作為異構網絡,Internet 在不同區域,會具備不同的網絡結構、不同的傳輸協議。若要實現軟件運行階段實現共享性、透明性、互操作性,可基于信息系統集成技術,落實不同協議軟件系統的共同運行、數據互通。
4. 跨操作系統
Internet 上相連著無數的計算機,不同計算機操作系統具有多樣性特征,如目前最典型的 Mac 系統,Window 系統。系統集成,可以實現不同操作系統計算機相互關聯,從而實現軟件系統的數據、信息資源共享與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處理。
5. 跨版本
隨著不同產業、企業的快速發展,用戶對于軟件系統的功能、性能均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為滿足用戶,軟件系統開發商會不斷對軟件系統進行升級,每一次升級,軟件系統模塊都會發生功能改變。采用信息集成系統,可實現將對某款軟件不同版本功能進行集成,通過數據的集成,讓舊版本內容運行于新版本之上。

三、面向信息系統集成的軟件開發策略

(一)軟件開發三大策略
面向信息系統集成軟件開發階段,主要包含三項策略,即統一化開發過程。B/S 分布式計算以及異構數據集成。
1. 統一化開發
實現信息系統集成,開發團體必須采取以受控的工作方式實現將不同軟件集成為統一的系統。在進行軟件統一化及開發階段,主要遵循如下要點。
首先,系統集成的技法,需要以用況作為驅動。在確認用況基礎上,以用況為依據進行系統設計,在完成系統開發后,再次將用況作為測試人員的測試用例。整個開發過程,完全用況之下的工作流開展工作。
其次,以架構作為核心,利用架構對系統整體進行規劃,為開發團隊帶來清晰、明確的視角與方向,將架構作為不同開發人員需要基于開發所達成的共同目標。
再次,遵循迭代與增量原則,開發者必須針對信息系統的集成工作,提出具備細微且可管理步驟的開發方案。第一,制定計劃;第二,對計劃進行說明,開展設計;第三,實現系統集成、測試。最終將用戶需求的增量轉換成為多個軟件產品集成之后的增量,以有效管理開發的整個流程。
以用況作為信息系統集成的驅動力量,可確保整個開發構成中各類數據、文檔具備一致性,以架構作為核心,能夠讓開發、管理人員更加了解系統,可有效組織相同的開發。而遵循迭代與增量原則,可確保系統開發階段降低系統開發的各類風險發生概率,并有效突破傳統“瀑布式”開發模式,采取統一開發過程,實現對開發人員、客戶、具體用戶的行為指導。
2.B/S 分布式計算
B/S 分布式模式,在分布式技術成熟基礎上所建立起的計算形式,B/S 架構的基本思想是將系統下的企業邏輯、用戶界面相互分離,將信息系統以功能為依據劃分為三大模塊,即三層結構,將三個模塊布置于不同平臺之上。其中功能層為應用的主體,表示層負責為集成的系統提供接口,數據層則實現整個系統的數據管理。
同 C/S 模式相比。B/S 模式第一優勢在于用戶有著統一的界面,可采用單一的瀏覽器進行系統瀏覽。第二優勢在于系統易于維護與升級,用戶端或無需安裝專用軟件程序。第三優勢在于 B/S 結構具備良好開放性,因其是采用標準的TCP/CP 協議以及 HTTP 協議,故 B/S 架構下的系統可遵循上述標準實現不同系統、網絡的良好融合。第四優勢在于 B/S 系統相比 C/S 系統有著更快的信息共享速度,采取開放標準的數據格式,讓瀏覽器可實現多個文件格式的訪問,第五優勢在于 B/S 模式具備極強的網絡適應性,不論是 X.25、ISDN、PSTN 抑或是全新的 ASDL,B/S 模式均可良好適應。且 B/S 模式具有較強的安全性,防火墻技術可讓 B/S 模式相比 C/S 結構更加安全、穩定。
在應用 B/S 分布式模式進行信息系統化集成階段,主要需實現如下功能。第一,多種路徑實現數據錄入,且讓數據易于采集。第二,面向程序使數據能夠被處理、使用、存儲、更新。第三,用戶計算機可以對所有信息系統進行調用,且多個系統可實現協同工作。第四,用戶、系統二者之間交互以直觀的人機界面完成,同時確保操作過程、功能性同實際業務情況基本吻合。第五,系統內必須貫穿數據集成機制,包括對數據的備份、數據標準、對錯誤的監測以及對數據的備份。
3. 異構數據集成
信息系統化集成,要求系統可面向用戶提供不同管理活動層的信息流動,且信息流動足夠平滑,允許不同數據庫之間實現數據的交換、共享,整個運行信息系統數據源可實現動態請求。數據是信息系統集成的核心部分,實現信息系統集成后的平臺,必須能處理、存儲不同類型的數據,如 HTML 文檔,普通文檔、視頻等一系列結構化、非結構化文檔。
對于上述需求,可參考 FIS 聯邦信息系統的具體集成構成,首先自數據源內提取數據模式,將其作為子模式。其次,自子模式開始,為數據庫應用設計全局一致模式,各個子模式彼此相互分離但可實現數據的共享、傳輸。這種數據集成模式,具備較高的訪問透明性以及讀寫能力,可實現面向異構數據一致執行控制。
(二)軟件開發實現技術
完成信息系統集成軟件設計部分后,實現信息系統集成的關鍵技術,主要以 UML 技術,XML 技術與分布對象技術為主。
1.UML 技術
UML 隸屬一種能夠實現系統產品描述、文檔記錄與可視化功能的標準語言,可歸納至第三代建模與規范語言范疇。作為一種先進的面向對象建模工具,UML 同任何特定編程語言均不構成聯系,其主體下的組成結構包括視圖、模型元素、通用系統。合理應用 UML 可實現軟件開發流程的統一,并實現多類模型集成、表達以及開發過程中對數據模型的描述,讓設計團隊可以便捷使用設計模型,并對原始設計加以優化。
在 UML 使用背景下,信息系統集成開發階段,每一個工作流程都利用相應模型加以描述,且每個流程可利用一個或是多個模型進行描述,這些模型便是采用UML 圖加以表達,包括分析模型、協作圖、順序圖、用例圖等。開發模型,主要采用順序圖、協作圖、展開圖加以描述,用例圖則能夠對應信息系統集成的整個開發過程,最終通過多種圖形,在開發前便形成系統集成的架構基線。
2.XML 技術
XML 技術為可擴展標記語言,隸屬標準通用標記語言子集,可實現面向電子文件的結構表標記功能。信息系統集成階段,XML 能夠進行數據標記,對數據類型加以定義,同時該技術支持用戶自行進行語言標記。采用XML 這種數據傳輸方式,可為結構化數據的描述、交換提供獨立于程序的方法,可實現互聯網時代的跨平臺系統集成需求。
3. 分布對象技術
分布對象技術下,包含多種實現分布式對象計算的方法,如 CORBA、JAVA RMI 等。但實際應用場景下,需為分布式對象選取合理的計算標準。CORBA 分布式對象,獨立于語言與平臺,有著極強的靈活性、龐大性特征,可良好適應各類信息系統集成、開發要求。首先,CORBA 分布式對象技術,能夠以不同的語言對軟件信息進行學習、設計,結合多類編程語言與開發工具開展設計工作。其次,在 CORBA 分布式對象技術下合理選擇分配標準、分配對象有助于提升系統集成開發期間的軟件開發效率。再次,CORBA分布式對象技術下合理選擇分配標準與對象,可顯著提升系統兼容性,且進一步豐富設計元素。最后,CORBA分布式對象技術,具備良好開發效益,在 CORBA 規范下,僅需對特定問題進行開發、設計即可。
(三)軟件驗收條件
完成信息系統集成,對軟件進行驗收階段,主要遵循如下流程:其一,開發單位提出系統集成驗收申請。其二,需求方對批復申請進行驗收,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軟件系統驗收組織機構。其三,驗收組織制定針對系統集成軟件的驗收計劃。其四,企業驗收組織進行系統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并開展驗收審查。其五,需求單位驗收組織開展系統集成軟件驗收評審。其六,需求單位驗收組織編制驗收報告。
關于信息系統集成軟件驗收條件,第一,確認被驗收軟件,是否嚴格遵循 GB/T8566-2007 嚴格開展軟件合格性測試,并已經通過評審。第二,合同雙方所約定的驗收依據等各類文檔是否齊全,并全部通過評審。第三,被驗收的信息系統集成軟件,是否已經在配置管理之下得到有效控制。

四、結束語

信息系統的時代性標志為開發性,進行不同信息系統集成,為新時期下社會發展對信息系統提出的全新要求。對多個信息系統加以集成,突破傳統開發模式,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對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因此,現代企業可參考本文研究成果,面向企業當下分散化的信息系統加以集成,以全面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并提升企業數據安全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占據經營優勢。



-END-



圖片

[掃碼關注赫里奧]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留言
回到頂部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