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服務熱線:
400-167-1811
智能技術驅動城市治理現代化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未來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長 陳湘生教授、深圳大學土木與交網址:https://news.sina.com.cn/sx/2022-11-17/detail-imqmmthc4943553.shtml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管理復雜、能源短缺、人口增長和經濟轉型等問題依然嚴峻,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新一輪挑戰,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新時代新征程,城市治理內涵與理念迭代升級 報告重點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通過推進城市治理方式創新,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提升政府服務價值,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體現民生社會價值,實現“強政、興業、惠民”的發展目標,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探索以更全面的感知、更高效的協同、更優化的流程以及更精準的決策,系統化推進治理方式變革。 智能技術驅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協同發展。 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推動城市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模式協同化、治理內容預防化、治理決策精準化。 治理方式智能化。 加速解決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數據感知方式單一、數據獲取效率低、時效性差等問題,深度交叉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感知技術,實現城市全域要素全面、透徹的感知,例如占道經營、水質監測、管網監測等場景,并應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各類感知數據和業務信息進行實時、智能分析,為城市治理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治理模式協同化。 加速解決感知數據多源異構、標準不一、共享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建立統一標準、統一規范、高效互聯、交互計算的城市運行狀態實時數據服務,以城市生命線管理為例,通過地上、地表、地下一體化的規劃管理、公共服務數據融合,支撐城管、市政、交通、安防等多個系統協同治理,結合態勢感知、融合通信、一圖指揮、一鍵調度,構建全域協同的應急響應體系,實現城市運行場景化“一網統管”。 治理內容預防化。 傳統治理模式難以應對城市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需探索從被動救災減災向主動韌性提升、風險治理、協同應對的可持續方向轉變,提升治理內容的可預測性。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城市進行全空間安全動態感知,并做出全天候即時反饋,從韌性基礎設施和韌性生態與水系(城的安全)、韌性社會(市的穩定)和全域感知與智能化韌性系統(管的有效)三維體系的角度,打造韌性城市。 治理決策精準化。 加速解決業務系統相對獨立,兼容性差、互通性差、實用性差等問題,協調運營管理部門、專業單位、公眾等多方共同參與,建立協同、智慧、實用的城市治理智慧服務平臺。探索“類人建筑”模式,即通過數字孿生+物聯網+智能建造與運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理念系統性的新技術,使城市治理具備超強的抵御外界風險和自我恢復能力(身軀),大范圍實時全域自感知能力(感知器官),“類人腦”的判斷、決策、執行(神經系統)和不斷進化能力以及快速報警、響應和抵御災害能力(免疫系統),實現城市治理的精準化。 “類人化”數字化架構為未來而生并將持續演進 智能技術驅動城市治理現代化,需要以“類人化”數字化架構,通過“五官四肢”整合空天地、室內室外的視頻終端、傳感器、用戶終端等各類感知設備,通過“神經系統”將互聯網、政務網、物聯網、視頻網等全部打通形成一張邏輯網,構建統一的“中樞系統”,應用云基礎設施、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搭建城市治理智慧服務綜合平臺,統籌推進各協同業務場景智能化、智慧化,讓城市治理具備較好的“行動能力”。 為滿足城市精細化、現代化治理業務需求與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技術需求,下一代數字化架構將以“類人化”可持續發展,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的智能體技術架構體系,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進行深度融合。這是智能技術驅動的城市治理現代化理想的參考架構,也將成為數字化轉型的下一代參考架構。 -END- ![]() [掃碼關注赫里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