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服務熱線:
400-167-1811
從云計算到云原生,未來十年如何博弈?十年間,除了移動互聯網之外,國內云計算同樣走出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例如中國是全球云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躋身全球云計算排名前十的名單。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內云計算市場的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但下游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尤其是SaaS將迎來爆發。 此外,第一新聲在“數字中國”企業云科技細分領域公司的調研過程中發現,隨著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云計算從簡單的市場擴張、讓企業上云、用云、采購SaaS軟件,逐漸進入到基于云原生技術重構系統的深水區。 那么,目前行業主要的玩家有哪些?未來市場到底是怎樣的格局?又將朝著哪些方向繼續前行? 01 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 云計算行業的開端較難精準定義,2006 年雖然首次提出了「云計算」的概念,但直到 2008 年,全球云計算的時代大幕才逐步拉開,眾多巨頭也隨之紛紛加入。 在中國市場上,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云計算子公司阿里云,實際上舉起了“去IOE”的大旗。次年,巨頭華為也正式公布云計算戰略。 從2012年之后,國內就不斷地有一些初創云廠商開始誕生。2012年3月,江湖人稱“白帽黑客”的季昕華創辦優刻得(UCloud);同年4月,三位擁有IBM工作經歷的黃允松、林源和甘泉,共同創辦了青云QingCloud;2013年9月,騰訊云宣布正式面向全社會開放...... 2017年至2018 年,國內云計算市場投資并購不斷,公有云普遍進入PE期,私有云集中在VC期。巨頭廠商在公有云市場布局已基本完成,私有云、混合云市場還未形成絕對巨頭,存在著較多可以縱深切入的方向,私有云、混合云成為投資機構重點關注領域。中國云計算市場可謂百花齊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云服務市場實現38%的復合增速。預期2019年至2024年實現28%的復合增速,預計2024年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5600億元,其中公有云約3700億元。 數據來源:CAICT,BCG分析,制圖:第一新聲 2020年,美團云和蘇寧云相繼宣布關閉公有云業務。從整個市場來看,這僅僅是一朵水花而已。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內云計算市場的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 在云計算市場上,拼的不僅僅是技術,畢竟技術層面上的差距不足以成為企業選購云服務的唯一評判標準。這背后需要考慮的還有產品完整度、服務能力、社區生態、品牌運營等要素。其中,產品的完整度是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 云計算行業可以分為四部分,分別是上游的硬件服務商以及中上游的IDC服務商、中游的云服務商、下游的軟件服務商。若是按照服務的類型,云計算可以分為基礎設備即服務( IaaS)、 平臺即服務(PaaS )和軟件即服務( SaaS )三類,在服務的深入度上依次遞增。 制圖:第一新聲 中上游數就是IDC企業。國內做IDC的公司很多,規模最大的是萬國數據(美股),和阿里深度綁定的數據港、鵬博士,還有深耕一線城市的光環新網,寶信軟件。 中游是提供云計算技術的龍頭,國內是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屬于第一梯隊,金山云、百度云、天翼云等屬于第二梯隊。此外,A股上市的有用友網絡、優刻得(Ucloud)、深信服、青云。 中游的玩家目前基本實現了營收的正向增長,整體欣欣向榮。例如阿里巴巴財報顯示,截止至2021年3月31日止季度,阿里巴巴的云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7.6億元,同比增長37%;騰訊2021年Q1財報數據顯示,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7%至390億元。此外,金山云2021年Q1營收18.14億元,同比增長30%;優刻得(Ucloud)2021年Q1營收入7.1億元,同比增長72.31%。 容聯云相關負責人向第一新聲表示:“上游、中游格局穩定了,如何與頭部垂類業務的合作伙伴共建云服務生態圈,拓寬護城河才是壁壘。因為云計算巨頭不可能把所有的業務都做完,就像容聯云的業務,基于通訊向上延展,與企業的營銷、運營、服務融合打通,巨頭公司做不了。趨勢是與容聯云這樣的上下游廠商一塊合作,加速國內企業的綜合數字化轉型,同時拓展海外市場?!?/p> 目前各家云廠商紛紛組建基于自己為主的SaaS生態。例如騰訊最新的財報顯示,騰訊將繼續加強效率辦公SaaS產品及安全軟件,以及與SaaS供應商及獨立軟件供應商的合作伙伴關系和對它們的投資,以支持客戶的數字化需求。進一步增強在SaaS生態上的優勢。 “所謂生態化,一是從滿足客戶需求方面,各領域廠商進行優勢互補,互相攜手。比如時速云圍繞云原生技術基座,聯合了很多生態合作伙伴,其中包括數據、安全、存儲、硬件資源等廠商,面向客戶形成相對完整的解決方案,即生態化的技術棧;二是從業務上可相互協作,由于可形成互補的技術方案,生態伙伴所能對接的客戶和需求會變的更加廣泛,在商務獲客上更有動力達成協作?!睍r速云COO楊樂向第一新聲說道。 云問科技創始人兼CEO王清琛告訴第一新聲,中游是頭部公司占有大部分的市場,但也有零散的廠商提供細化的服務。未來形成以頭部廠商為核心,與零散廠商形成生態合作的體系,共同構建國內云計算的服務圈。 下游主要是軟件企業,通訊云、財稅云、人力資源云、營銷云等,都是云計算的具體應用落地的行業和場景。 02 下游格局未定,SaaS百花爭艷 下游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尤其是SaaS將是云計算領域最為成熟的細分市場。 根據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企業級SaaS行業發展報告》,2019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相較2018年增長了48.7%。未來,市場仍將保持較快增速,預計2022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的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制圖:第一新聲 對于國內紛紛出現垂直于行業的云服務廠商這個現象,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向第一新聲表示,伴隨中國從流量經濟到效率經濟,中國企業也正從粗放式增長跨入到精細運營階段,需要通過數字化實現降本增效,中小企業云化滲透率的提升帶來了營銷、HR等各個管理環節的數字化浪潮。 垂直領域軟件的SaaS化有更強的連接性,沿著產業鏈連接上下游,有可能由SaaS工具發展為交易平臺,為產業中的角色賦能,提高產業效率。 未來云計算下游市場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 王嘯認為,IaaS層的基礎設施類玩家已經相對固定。但是在云計算基礎設施之上PaaS和SaaS的很多細分領域,例如云原生核心中間件、開發工具、數據庫、數據倉庫、安全、多云管理、針對SaaS的場景化應用等,還有很多發展機會。 “企業服務、業務軟件、運營管理軟件的更適合SaaS類型,而PaaS本身是平臺型,需要有更多的技術底座去支撐,更適合時速云這種技術驅動型公司。中游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創業公司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想進入這個市場是非常困難的。畢竟中游市場空間已經基本定型,先入局者擁有先發優勢。目前包括時速云在內的很多公司在自身專注的云計算領域已經基本形成了市場、技術和客戶規模的優勢,而建立優勢壁壘需要大量的研發、市場投入。不過,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不斷擴大,下游市場未來極大可能會出現很多新的業務模式,隨著更多行業業務上云需求越來越旺盛,未來將有更多新的機會進行探索?!睏顦氛f道。 容聯云是中國SaaS企業赴美上市第一股,于2021年2月9日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容聯云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基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系列技術,助力企業和政府組織實現生產管理、市場營銷、運營服務等系統的全數字化升級改造與融合打通。主要的產品包括CPaaS通訊能力(語音、短信等)、CC(智能云客服與云聯絡中心)、UC&C(IM及企業移動門戶、雙錄、CV視覺智能)。 “實際上,通訊云解決的是連接問題,連接以后如何做數據、營銷以及運營的整合,這是所有云通訊行業或者是垂直于通訊的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要在產品上不斷的做厚。國際上我們對標的企業twilio,以前也是做基礎的云通訊服務,服務的客戶量級非常的大,例如可口可樂等公司。它在產品的厚度上是怎么做?從上市后就不斷的整合收購做數據的公司,然后做橫向拓寬和縱向做深,比如向CRM等方向延伸?!比萋撛葡嚓P負責人說道。 03 云原生架構時代即將開啟 云計算最終的發展趨勢將可能是朝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結合——混合云發展。因為沒有絕對的私有云,也沒有絕對的公有云,純粹的公有云和純粹的私有云都有其局限性,而混合云將能夠同時避免他們的劣勢而發揮他們的優勢。 具體來看,混合云可以降低純粹私有云的資金和維護成本,并且混合云在特定的場景下,可以發揮公有云強大的彈性來用于計算、存儲等,但核心隱私性的數據,卻可以放到私有云中處理,保障安全性。并將一些靈活性的定制化功能交由靈活性高的私有云運行。這種混合云的業務模式在12306網站中獲得了成功的實踐。 近幾年,不斷地有人把混合云定為云計算下半場的新戰場。 2018年,IBM宣布以334億美元收購云計算開源軟件提供商紅帽,轉向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成為開放式混合云的推動者。兩年后,IBM將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剝離出去,徹底將未來壓在混合云上。 此外,思科在2020年初收購混合云環境應用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CliQr,著力發展該賽道。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計算,以及國內的阿里云、天翼云、華為云、UCloud等,也早早入局。 百望云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續巖向第一新聲表示:“混合云未來一定是趨勢,是長期存在的模式,市場不會允許一家獨大。對于我們SaaS產品來講,一會采用宏觀戰略,無論什么云都能支持和部署?!?/p> “目前混合云的形式在很多產品上遇到了,因為很多大型企業不愿意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云上?;旌显频哪J礁莒`活的實現用戶對數據的控制和其他訴求?!蓖跚彖≌f道。 而在容聯云相關負責人看來,云的形式沒有那么重要,企業基本全面上云了。大家以后要做的是云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業務不斷的做厚。比如阿里云、華為云等,本身除了基礎的云的業務以外,也會涉及到存儲計算、數據庫等業務,如何把這些業務整合起來,提供一整套行業的解決方案,才是核心競爭力。 對于國內云計算的趨勢,第一新聲采訪得到的觀點比較一致,但對于未來挑戰則有不同看法。 王清琛認為,目前國內云計算的挑戰在SaaS領域更凸顯?!耙驗槠髽I都上云之后,SaaS產品會越來越多,產品之間的重疊性會增加,競爭愈發激烈。未來的產品如何與垂直的行業相融合?如何從核心算法、核心數據、產品的應用性、落地性等各個層面保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大部分廠商面臨的巨大挑戰?!?/p> 王嘯和楊樂均認為數據是最大的問題。 王嘯指出,數據孤島現象明顯,需要進一步打通數據和提升數據質量,采用云原生架構能夠使數據變得彈性、可擴展。例如時速云的云原生數據平臺 KubeData? 集容器云、數據開發、數據智能、數據資產、數據服務等功能于一體,可以解決中大型企業面臨的數據孤島、數據維護困難、數據價值利用低的問題,幫助企業讓數據成為資產。 “在云原生時代,應用程序從設計階段就考慮到云化,能充分發揮云的靈活彈性,使應用在云上更好的運行。未來很多SaaS公司從創立起就是云原生模式,更加靈活易用、強兼容性。會有垂直化、下沉化等發展趨勢,云原生將改變產業鏈環節,例如降低成本、加速交付、降低對渠道的依賴等,和垂直領域的結合會帶來結構性的機會,更多小微企業上云,云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頭部云廠商將建立自己的企業服務生態,很多應用層機會可能將建立在頭部云廠商的生態之上?!蓖鯂[進一步解釋道。 楊樂表示:“云原生將支撐業務應用的通用技術能力下沉到基礎設施,在業務應用完整生命周期中提供持續穩定服務,最大化實現云的價值,讓企業在資源配置、產品交付、系統架構等方面獲得更高的效能,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業務視角的響應、分析和決策中,從而使企業在競爭激烈、需求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具有更強的創新優勢?!逼浣榻B,時速云發布的KubeData產品,向下對接大數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對上提供數據建設和開發能力。協助企業對業務數據進行篩選、模型建立、算法開發、挖掘訓練等一系列加工分析操作,進而將數據資產化、服務化,并讓企業有能力將數據經驗應用到未來業務決策中,增強企業數據洞察能力和數據價值產業化能力。 無獨有偶,第一新聲創始人兼CEO姚毅在“數字中國”系列行業與企業調研時也發現,很多企業/政府部門在從信息化向數字化升級/轉型過程中,出現了通過云原生技術進行系統重構的深層次需求問題。 “曾經的碎片化系統,很難形成整體化應用,不能及時根據業務需求進行修改,難以支撐大規模并發,需要通過以微服務、容器、服務網絡、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等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讓應用變得越來越容易擴展,越來越容易使用,特別是在私有云、公有云等多云的復雜環境下,保障應用和服務能夠跨環境運行和彈性的伸縮?!币σ憬榻B道。 續巖向第一新聲介紹:“云服務廠商有兩種,一種是云原生,產品從最開始的設計、定義、架構,乃至整個思維模式都是云化的,百望云便是這類云原生廠商。另一種廠商本身是做傳統的線下業務起家,現在逐步把業務往云上部署,來迎合新的市場需求,但邏輯和思維可能還是傳統的。這兩類廠商之間就會產生差異,因為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將來的發展空間、發展曲線也會不同。第二種云服務廠商需要伴隨客戶需求進行徹底的迭代,當舊有的底層架構脫胎換骨之后,才會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p> 最初企業上云是源自對彈性資源的需求,之后云成為技術底座,與之帶來的戰略的轉移。如今云鏈接的價值也已經從量變到質變,形成從改變企業IT基礎設施的構筑到助推業務進步的正向循環。目前企業上云的訴求,也逐漸看重業務重塑。 在云原生1.0階段,企業只是將業務從線下搬遷并運行在云上,解決的是運維、部署、擴容等難題,但傳統應用單體架構過于厚重、煙囪式架構帶來的系列問題并沒有解決。到了云原生2.0階段,企業既需要讓業務生于云、長于云,基于AI、大數據、音視頻、邊緣計算等云原生技術跨越數字化轉型深水區,也需要繼承和發展已有能力,與新生能力有機協同、立而不破,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新云原生企業。 未來,在國內企業上云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開發者開始把業務與技術向云原生演進,面對云原生技術所釋放出的巨大紅利,必將重塑中國企業IT的各個環節,讓企業IT能夠更好地利用云上的各種設施和服務,從而在效率和成本上更具競爭力,進一步構建業務智能。 十幾年時間,國內云計算市場風起云涌,而在即將開啟的下一個十年,云計算進入2.0階段。一方面是傳統企業開始上云,借助技術進行業務創新,另一方面,企業將擁抱一個更徹底的云原生的技術架構,支持數字原生的組織形態和業務模式。 本文為網絡轉載,不代表公司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