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服務熱線:

400-167-1811

文章詳情

仍舊存在信息孤島,何以稱為萬物互聯?

導  讀

素有物聯網“戰略要塞”之稱的物聯網平臺,正在成為各環節參與方的必爭之地。傳統IT企業、通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互聯網企業、工業方案提供商、新型創業公司等多股勢力如雨后的蝸牛般紛紛涌入,為物聯網平臺帶來了多元發展動力。但在這些推動力中,仍舊欠缺重要的一種,那就是促進物聯網平臺之間互聯互通的力量。

這是一篇反思文。

最近幾周,物聯網智庫陸續發布了“物聯網全景動態圖譜”的PaaS物聯網平臺匯總板塊,力求為從業者提供物聯網全視角跟蹤和分析,切實踐行物聯網業內的信息對稱化。

素有物聯網“戰略要塞”之稱的物聯網平臺,也正成為各環節參與方的必爭之地。傳統IT企業、通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互聯網企業、工業方案提供商、新型創業公司等多股勢力如雨后的蝸牛般紛紛涌入,為物聯網平臺帶來了多元發展動力。

但在這些推動力中,仍舊欠缺重要的一種,那就是促進物聯網平臺之間互聯互通的力量。

傳說中的2018物聯網爆發元年,如約而至了嗎?

年初,來自諸多方面的聲音紛紛將2018年定義為物聯網爆發元年,如今已然進入金九銀十,說好的物聯網大爆發呢?(被打臉*n)

原因是復合的。

就外部視角而言,指望一個新型領域在一年之內取得大規模進展,本就是無視客觀規律的妄念。物聯網從廣泛部署,到初顯成效,再到獲得收益,需要足夠的耐心。

外因都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因此,它反映的是,從內部視角來看,物聯網自身存在的“復合”問題。

產品不夠成熟、項目存在薄弱環節、盈利模式不健全…物聯網面對的各種挑戰很難由一環從業者、一類行業獨自承擔和解決。唯有通過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彼此協作,才能加快物聯網落地的進程,共同把握這一時代機遇。

這就勢必觸及平臺與平臺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在消費者、企業和系統之間形成開放、可靠、安全的數據互聯互通價值升級。

說回物聯網平臺,目前全球的平臺數量有幾百個,并購、淘汰與整合是歷史的必然進程。在充滿碎片化的物聯網領域,寄希望于一個物聯網平臺貫穿多個行業亦是妄念,推進互補與跨界合作,形成共享、協同,才是物聯網平臺共生共榮的前提。

最終用戶對于物聯網平臺的訴求并不復雜,可靠、安全、合規是基本需要,物聯網平臺企業之間如能彼此互通與合作,可以將更多原本耗費于無謂競爭間的精力,集中于各自個性化的功能的改進和安全性的提升,便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相反,缺乏互聯互通的物聯網平臺反而有可能阻礙物聯網的發展。目前物聯網平臺之間仍舊缺乏集成,存在信息孤島,即便是最簡單的操作,也很難形成標準化。部署在不同物聯網平臺之間的設備如想彼此安全的通信,有時需要克服層層挑戰,堪比Mission Impossible。

云云互聯正逐漸從夢想走進現實

面對物聯網信息孤島的問題,很多企業已經在想方設法著手解決。

B2C領域率先起步,智能家居領域的物聯網云平臺們給出了自己的方案。今年3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聯合海爾、美的、長虹、海信、TCL、云智易等10余家國內外知名家電及物聯網云平臺企業,正式對外發布了智能家電云云互聯互通項目的最新工作成果:云云互聯SDK。

雖然智能家電已經進入了不少家庭,但是卻難以真正走入消費者的心中。這其中最不得人心的硬傷之一便是: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如同一座座“孤島”,各自為戰,消費者無法獲得更好的智能體驗。

SDK是云云互聯重要的技術實現手段,可以確保云云互聯標準協議在各個云平臺上高效準確的部署,為云平臺間的互聯互通提供技術工具。目前該SDK處于組內開源階段,由組內成員共同調試維護、開展BUG管理及升級工作,尚未對外開放。

除了開發SDK之外,發布行業性物聯網公有云也是智能家居領域正在嘗試的做法。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為了打破行業壁壘,實現不同企業、不同品牌、不同類型家電間的互聯互通,打造了智能家電領域行業性公共云服務平臺:眾家云,希望滿足智能家電產品應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數據協同需求。

一些知名企業還聯合成立了國際性組織,以確保未來物聯網解決方案和設備之間的無縫協作。

比如由思科、Electrolux、英特爾、微軟、高通、三星等公司聯合創建的開放連接基金會OCF。OCF的愿景是實現所有連接設備間的彼此互通,而無需考慮制造商、操作系統、芯片或者通訊方式。目前OCF已經與AllSeen Alliance合并,以OCF為存續名稱,由Linux Foundation進行管理,IoTivity項目是OCF規范的一個開源實施標準。

智能家居是OCF標準最先支持的場景,包括對家居設備入網和安全特性的定義,并在不斷完善中。OCF標準也支持通過橋接方式,連接不同的智能平臺,使不同品牌的智能設備聯動。

OCF的認證測試分為符合性測試和互通性測試,目前只有符合性測試,由于互通性測試較為復雜,現在還沒有企業通過互通性測試。

如果將視線從B2C轉向B2B,工業物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條件在于打破技術孤島障礙,支持這些解決方案和設備的深度整合。而在B2B領域,物聯網云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尚未取得明顯進展。

互聯互通的背后是平臺型商業模式的變革

對于競爭格局轉變與商業回報減少的擔憂,有可能會影響物聯網平臺之間互聯互通的動力,其實大可不必。

回顧科技發展史,手握平臺或者操作系統的公司,往往都會成長為行業巨頭。因此在物聯網時代,各個企業都對平臺或者操作系統格外重視,爭相布局,但很少有企業注意到平臺型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步發生變化,策略性的開源正在成為主流思潮。

PC時代的微軟掌握著Windows操作系統,互聯網時代Facebook等公司成為社交網絡的事實性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蘋果和谷歌,控制著手機操作系統iOS和安卓,云計算時代的亞馬遜手握著發布企業級軟件的云端操作系統。

如果分析平臺型企業的商業模式,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在PC時代,微軟曾經憑借Windows操作系統的版權費賺取巨額利潤,但其后的巨頭們往往采用通過平臺間接獲利的方式創造回報,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APP或者軟件抽成、硬件銷售或者廣告服務。

因此當這些巨頭發布物聯網平臺或者操作系統時,更多擁抱了策略性開源的方式擴大市場占有率,通過硬件銷售、軟件應用和差異化服務的方式創造商業價值。

比如微軟的Azure IoT Edge包含3個必要組件,即Azure IoT Edge Runtime、Azure IoT Hub和Edge模塊,其中Azure IoT Edge Runtime是免費且開源的。谷歌專門針對物聯網應用打造的操作系統Fuchsia是開源的?;谧盍餍械奈⒖刂破鲗崟r操作系統內核的Amazon FreeRTOS是開源的。Facebook的人工智能硬件平臺Big Sur也是開源的。

隨著時代變化,越來越多的云端操作系統也正在走向開源。CloudFoundry是業界第一個開源PaaS云平臺,取得了最為廣泛的應用。其在全球擁有2,400名代碼貢獻者,根據研究顯示,Cloud Foundry占到35%的市場份額,Gartner認為,Cloud Foundry的總市值將在未來幾年可輕松突破50億美元。GE Predix平臺、西門子的MindSphere、博世的IoT Cloud和霍尼韋爾的Sentience全部都是依托于開源平臺Cloud Foundry之上的工業物聯網平臺,足見Cloud Foundry之于工業物聯網的價值。

開源的物聯網平臺包括Kaa、SiteWhere、ThingSpeak等,數量仍在持續上升。這些開源項目為企業級物聯網解決方案的落地創造了諸多便利,可以直接“拿來”解決技術問題,不用重復“造輪子”,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研發成本。

開源物聯網平臺比較

仍舊存在信息孤島,何以稱為萬物互聯?

新的技術解決方案理應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與之相配合。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探討過從軟件永久許可到訂閱式續費模式的潛在轉變,這次又更為徹底的討論了物聯網平臺策略性開源的趨勢。

既然科技發展的車輪難以阻擋,作為物聯網平臺型企業,不如放下杞人憂天,掉頭擁抱大勢,推進互聯互通,通過差異化的軟硬件應用和深度服務打造競爭實力。

本文小結:

1.缺乏互聯互通的物聯網平臺反而有可能阻礙物聯網的發展,目前物聯網平臺之間仍舊缺乏集成,存在信息孤島,即便是最簡單的操作,也很難形成標準化。

2.面對物聯網信息孤島的問題,很多企業已經在想辦法著手解決。嘗試的方法包括聯合發布云云互聯SDK、打造行業性公共云服務平臺,或者成立國際性開放連接基金會。

3.對于競爭格局轉變與商業回報減少的擔憂,有可能會影響物聯網平臺之間互聯互通的動力,其實大可不必。物聯網平臺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步發生變化,策略性的開源正在成為主流思潮。

qrcode_for_gh_b15e5a64669c_258.jpg


本文為網絡轉載,不代表公司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刪除!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留言
回到頂部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